您的位置: 首页>辟谣专栏
让网络谣言无处可“飞”
发布日期:2024-05-09 | 文章来源:商南反诈

“震惊!XX事居然是这样”“这件事大家快转发给家人看”“XX食品危害大,大家千万别吃!”

……

各位网友们是不是经常在网上

看到一些这样的信息

这个时候一定要警惕了!

这些大多数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分网络谣言、界定谣言性质?

传播谣言有什么后果?怎样避免“造谣”“传谣”?

做好笔记,现在开始涨知识啦

什么是谣言?

通常认为,谣言是“歪曲事实的信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在法律语义下,“谣言”的界定范围更窄,边界相对较清晰,将其视为“虚假信息”的同义词,强调“故意生产和传播”,具有“故意捏造”“恶意传播”“未经证实”的语义成分。
因此,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那些“不是主观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传播具有部分真实性信息的行为”,也可能造成社会危害,应该受到约束。
如何区别那些是谣言?

1.标题夸张,结论耸人听闻的直接忽略。

2.关注信息可信度高的官方媒体,确定信息的真实性。

3.进行信息间的相互印证。

造谣会承担那些法律责任?

1.刑事责任。《刑法》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行政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网络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也作了相关规定。

3.民事责任。比如,《民法典》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怎样才能避免造谣传谣?

1.要树立强化法治意识。牢记“造谣”“传谣”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对构成犯罪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2.要深刻认识到谣言的危害性。在互联网时代,造谣、传谣都很容易,造成的危害往往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大,可能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

3.不要随意生产未经核实的信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但“眼见”并不一定“为实”。谣言止于智者。当我们看到一条自身无法确认真实性的信息,尤其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不要轻易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谣言!


面对网络谣言
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
树立好法律法规意识,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
在信息繁杂的网络时代,
辨别真伪
让网络谣言无处可飞!

(编辑:白多)

img2.png

电话

举报电话

0891-6315315

邮箱

举报邮箱

xzjubao@vip.sina.com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