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辟谣专栏
造谣,信谣,传谣,辟谣,谣从何来,谣向何去?
发布日期:2024-05-20 | 文章来源:潇湘晨报

一、什么是谣言?

谣言在现实生活中、纸媒和网络上,十分常见,无孔不入,实难避免,以网上为盛,目前网络已经成了谣言的最主要场所。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也就是假的,不是真的。通常是有人为了特定目的而蓄意制造、传播的不实信息。需要提及的是谣言和同样常见的流言、传言是有区别的,流言和传言可能有根据也可能无根据,可能真实也可能不真实,但谣言都是不真实的。谣言和谎言也是有区别的,谣言和谎言都是虚假不真实的,但谎言未必广泛传播,有时候不过仅仅是妈妈哄孩子随口的胡编,过后就忘没了,不存在传播,而谣言是广泛流传的。

图1 造谣传谣自古就有,均视为祸害,会被严处

二、什么人因何造谣?

谣言也是一种信息,必有源头。那是什么样的人,因什么样的动机在制造谣言?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大多数谣言是有人为了特定目的而蓄意制造和传播的,只有少数是无意中造成的。造谣的人通常属于下面几种情况之一:

(1)报复型造谣。因某种原因曾经受过惩罚或者欲望没有实现,心存不满,或竞争失败又妒忌心非常重,然后就四处散播谣言。比如某个爱情loser就可能对追求对象和追求对象喜欢的人进行造谣。

(2)利益型造谣。造谣者有利可图。网络上常见的造谣动机就是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经济。有些是为了营销某种产品,比如编造某种流行病爆发的谣言以使某种药物畅销。一些下三滥的企业为了打击竞争对手,造谣抹黑竞争企业和产品也常见。

图2 有目的网络造谣如今十分嚣张

(3)求认可型造谣。这种人往往缺乏社交认可,社会地位较低,他们可能没有什么特定的物质利益目的,但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捕风捉影,搬弄是非。

(4)炫耀型造谣。与求认可型造谣者刚刚相反,这类人大多事业较为成功,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但为了进一步炫耀自己的才华、能力、所谓的高级人际圈等而编造谣言。

(5)渴望型造谣。两种极端,一种是希望别人糟糕,渴望某种负面事情发生;另一种刚刚相反,过于期待好人好事。如有些人讨厌某明星,可能编造其负面新闻;而有些人是某明星的铁粉,给自己偶像编造贴金的事情。某些“爱国者”可能编造西方负面谣言,而某些爱慕西方者则可能刚刚相反。

图3 某些“爱国者”对美国社会进行造谣

(6)误解型造谣。对某种事物缺乏全面认识,正确认识时,又头脑简单还喜欢八卦,就难免在传播某事物时添加错误信息而使之成为谣言,这种类型的造谣者与前面五种人截然不同的是,他们通常不是有意在造谣,而是不经意中制造了谣言,自己也是深信不疑。

三、人们为什么会信谣传谣?

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主要是因为有人信谣,信谣者大多会继续传播谣言,当然,也有人明明知道是谣言,但为了某种目的也会传播谣言。人之所以会信谣和传谣,通常是因为谣言同时具备了2个因素:重要性和模糊性,缺一不可。

(1)重要性。就是说谣言涉及的内容对受众来说较为重要,较为关注,也就是说与受众有较高的关联性,受众在相关方面通常具有较高的焦虑情绪。比如某人患有某种疾病,就会对该疾病相关的信息,尤其是治疗该疾病有关的信息较为关注,就容易相信和传播与该疾病相关的谣言,而健康人则常常完全无视这类信息。

有科学研究证明,当人处在困境或恐慌、紧张状态下的人容易相信谣言,宁肯相其有,不愿信其无。而且,坏消息总是比好消息传播得更广更快,当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在一起时,人们更愿意传播坏消息。不过,人们相信谣言,有时是因为恐惧,有时是因为希望。比如很多人就容易相信华为造出了高端光刻机这样的谣言。

(2)模糊性。谣言常常披着合乎逻辑和合乎人们情感的外衣,涉及的内容很难证明真假。容易证伪的谣言是难以让人相信和传播的,比如有人如果造谣说中国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经登上月球,这种信息就没什么人相信,因为这种重大的科技进展媒体通常会广泛报道,有据可查,另外中国五十年前的科技水平也让人难以相信可以登月。而如果现在有人说“嫦娥”4号绕月发现月球的背面比正面要厚,背面还有一些巨大的火山正在不断喷发使背面越来越厚,再配发一张火山喷发的照片,就容易有人相信。

人类天生就是喜欢交换信息的动物,也包括交换谣言。谣言能被广泛传播主要有3个因素:焦虑、可信度及认同。越焦虑,越容易相信谣言,而且还越容易传播谣言,所以社会动荡或者重大事情发生时,也常常是谣言四起时。可信度则比较主观,既和传播者、谣言内容的可信程度有关,也和接受者的主观感受有关。一个权威的传播者、内容听起来似乎很靠谱、容易受别人影响的接受者等,会让谣言更加容易被认同,也更容易被传播。

四、辟谣有多难?

谣言通常是有害的,甚至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危害。谣言本身通常就具备刺激人的内容,让人们一听就会兴奋,而且还会让人不自觉地进行加工改造,剔除不合理的因素,加上他们自认为合理的因素,经过一番添油加醋让谣言的拼图更为“完美”,更加蛊惑人心并且传播得更为迅速和广泛。谣言的传播通常是链式的,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在手机和电脑普及的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更是前所未有,速度超快,传播面巨广,可以短短数小时就传遍天下。有些谣言总是反反复复出现,一天能出现好几遍,而人们越是反复看见谣言,就越可能觉得它是真的。

图4 通过网络进行造谣是当今最主要的造谣方式

更要命的是,人们常常热衷传播谣言,却并不热衷将纠正谣言的辟谣信息进行传播,特别是之前传过谣的人不大容易相信辟谣信息,或者觉得“丢不起那个脸”,不仅不爱主动辟谣,还容易对谣言内容进行“保护”,反而对辟谣信息进行百般质疑,把辟谣信息想法设法证明为“错误的”,以证明自己之前传播的是“正确的”。还有,人们通常只倾向于认可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情,依赖既往经验,对超越自己认知范围的事情就难以接受或者完全否定。

所以,辟谣极为困难,常言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五、如何辟谣?

谣言常有害,辟谣就变得很必要。辟谣通常有官方和民间两个途径。

官方相关部门对涉及政府参与的、与大众利益相关的、对社会稳定有影响的等等一些谣言和不良信息及时出面辟谣和澄清是理所当然的职责,也是十分必要的。官方辟谣要做到如下几点才能高效、起作用:

(1)尽早发现,尽快辟谣。这就需要高效的舆情监控,发现谣言要尽可能快地行动起来,等谣言四起满天下时,就晚了,不仅辟谣难度大,还留下守土不严,尽责不够的不良形象。

(2)部门对口,权威可信。关于医疗健康的谣言要让医药部门来,关于环保的谣言就让环保部门来,涉及公共安全的就让安保部门来,等等,守土有责,理所当然。让主管领导来辟谣,让权威专家来辟谣。

(3)准备充分,事实说话。简单地鉴真假是没有说服力的,对某个谣言进行辟谣前要充分调查,找出谣言的虚假信息和不合理地方,尽可能找出谣言的出处,拿出事实、数据和证据等直击谣言要害,摧毁谣言。

(4)依法严惩,警示天下。依法严惩造谣传谣者,简单粗暴但超有效。对一些别有用心而刻意造谣传谣的坏蛋分子,尤其适合用法律的重锤来止谣。对故意给谣言提供传播空间,不配合相关部们进行谣言清理的网络平台也要依法严惩。

图5 依法惩处造谣传谣者

(5)保持信誉,立信于民。打铁还需自身硬,政府部门要时刻保持自身不说谎不吹牛不欺民,秉公执法,依法办事,一言九鼎,说到做到,勤政为民,关爱苍生,时刻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关键时刻就能取信于民。

民间辟谣依赖高素质的国民,相关研究证实,通常文化程度越低越倾向信谣传谣。谣言五花八门,如果不是涉及自身,个体主动辟谣通常是因为谣言让人气愤,“忍不住了”、“实在看不下去了”。个体辟谣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避免自己中招。谣言止于智者,如果大家都中招了,谣言自然止不住。面对各种信息时,要保持冷静,要有对信息进行评估、查证,防止错误信息的习惯。要当心自己被谎言说服和欺骗,避免由辟谣变为信谣传谣。

(2)保持辟谣信息的一致性和逻辑性。信息的一致性和逻辑性在评估真相中起着关键作用,辟谣时事实、细节、数据、经过、结果等信息链要尽可能完整,要讲清因果关系,使辟谣信息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和质疑,让人信服,否则人们在辟谣后反而可能更倾向相信谣言。

(3)让大众思考。虽然辟谣时说得越详细,揭穿谣言的效果越好,但研究显示,辟谣的详细程度与谣言的持久度却呈正相关,因为可找的“漏洞”看起来越多。不过分析同时表明,如果听众自发地给辟谣找了个解释,谣言的持久度便会降低。因此,可取的做法是鼓励听众去思考和反驳一开始听到的谣言。

(4)用他的世界观说话。很多人表示给家里的老人辟谣最难,世界观的冲突可能是背后的原因之一。辟谣时最好使用与听众的世界观相吻合的方式,即便是辟同一个谣,针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对策。这就需要注意辟谣的方式方法,比如讨论式辟谣容易让人接受,而嘲讽式辟谣容易让人拒绝,即便知道自己错了可能还会继续坚持。

(5)反复辟谣。谣言被反复传播时容易被强化为“真实”的,同样,反复辟谣也有助于减轻错误信息的影响,一个人如果短时间内反复多次看到辟谣信息,心理学告诉我们,他非常可能也会“随大流”地选择相信辟谣传播的真实信息。

图6 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六、总结

造谣可耻,信谣愚蠢,传谣有害,辟谣可嘉。信息传播迅速便捷的今天,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甄别真假信息,不给谣言存在产生和流传的空间。造谣传谣造成不良影响会被依法惩处,每个人都要有法律意识。相关部门要积极作为,随时清理谣言,依法惩处造谣传谣者,给大家营造一个风清气朗的舆论空间。

(编辑:白多)

img2.png

电话

举报电话

0891-6315315

邮箱

举报邮箱

xzjubao@vip.sina.com

APP